齐鲁长勺之战发生在齐桓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(公元前684年)的春天。
历史上的战争不计其数,而长勺之战,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场战役。它虽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,也未造成双方重大伤亡,却凭借《左传》的生动记述和曹刿的精辟见解,在历史的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不仅影响了齐鲁两国的政治格局,更成为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。
为什么会爆发长勺之战?
春秋无义战。发生在齐桓公二年的齐鲁之战,起因在于齐桓公对支持其竞争对手公子纠的鲁国仇恨难消,再次进行报复。
齐桓公本名小白,是齐僖公与卫姬之子。小白年少时得到鲍叔牙、宾须无、隰朋等人的辅佐。
齐僖公去世后,齐襄公即位。齐襄公在位时期,政治混乱。管仲、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,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。
齐襄公十二年(前686年),公孙无知杀齐襄公,自立为君。次年,雍林人杀公孙无知,并讨论重立君主。高、国两家大夫事先秘密通知小白回国。
没有不透风的墙,鲁庄公听说以后,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。一场抢时间比速度的竞赛开始了,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谁先到达齐国都城,谁就处于有利地位。
鲁庄公做事很绝,不仅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,还釜底抽薪,派管仲率军堵截莒国到齐国的路,阻止小白回齐国。在双方争执时,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。好险,射在金属上。在管仲看来,是射在小白胸部。
小白足够机智,反应极快。被射中带钩后,装死迷惑管仲。管仲信以为真,回到鲁国报捷。
小白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,又有齐国贵族国、高两氏支持,顺利成为国君,小白就是齐桓公。
听到小白已死的消息后,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的车队,开始慢悠悠地行进,过了六天才到达齐国。这时小白早已成为齐国国君,公子纠等人只好返回鲁国。
齐桓公即位以后,发兵攻击鲁国,两军在乾时(今山东桓台)大战,鲁军惨败。
鲍叔牙给鲁庄公写了一封信,信中说:“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,不忍杀他,请鲁国杀了他。公子纠的老师召忽、管仲是齐君的仇人,请鲁国把他们送来。如不从命,将要再次出兵讨伐鲁国。”
鲁庄公战败,不能不听话,下令杀公子纠。召忽自杀,管仲被接到齐国。齐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,大喜过望,拜其为大夫,委以政事。
第二年,齐桓公依然对鲁国“意难平”,再次发兵攻打鲁国,长勺之战随之爆发。
长勺之战的过程
对于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鲁国,鲁庄公气愤不已:我把公子纠杀了,把管仲交给齐国了,你们还要怎么着?欺人太甚!什么也不用说了,打!
怎么打呢?诱敌深入,以逸待劳。鲁庄公将主力部队集结在鲁国都城北部的长勺,构筑坚固的防守阵地,等待齐军的到来。
齐军到达长勺,战斗正式打响。鲁庄公和善于论战的曹刿同坐一辆战车,指挥鲁军作战。
齐军将领鲍叔牙轻视鲁军,击鼓催促齐军前进,大举进攻鲁军阵地。鲁庄公不甘示弱,也要下令击鼓进军。曹刿说:“现在还不到时候,我们应该坚持防守。”
齐军第一次进攻被击退,调整部署,再次击鼓发起进攻,结果又被击退。齐军不信邪,击鼓发起第三次进攻。
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。曹刿说:“可以击鼓进军了。”鲁军发起反攻,齐军败退。
鲁庄公要下令鲁军追击。曹刿说:“等一会再下令,我先观察形势。”曹刿下车,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,又登上战车,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,这才说:“可以追击了。”于是追击齐军,将齐军赶出鲁国领土。
鲁国获胜原因分析
长勺之战,鲁国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齐桓公欺人太甚,导致鲁人气愤填膺,举国一心,誓死反击。此乃哀兵必胜之谓也。
鲁国获胜的次要原因在于,齐军轻敌冒进,疲劳作战;鲁军占据有利地形,以逸待劳。此乃“敌疲我打”之谓也。
如果不是鲁军拼死作战,齐军第一次击鼓就战胜鲁军,根本不会给鲁军击鼓的机会。
如果按照鲁庄公的想法,早一点发起追击,鲁军应该能够取得更大的战果。曹刿下车查看,上车观察,至少耽误了半刻时间,战场上一分钟时间都弥足宝贵,更不要说半刻钟。
长勺之战后的齐鲁关系
长勺之战发生在齐桓公二年春天。同年夏天,齐国联合宋国攻打鲁国,结果鲁军率先击败宋军,齐军也就撤退了。
齐桓公三年(前683年),齐桓公前往鲁国,迎娶鲁国夫人。打仗归打仗,通婚归通婚。齐桓公亲自去鲁国迎亲,两国关系不错,彼此信任。这场战役,改变了齐鲁两国当时的政治格局。
长勺之战给我们究竟带来了什么?它不仅是军事智慧的演绎,展现出把握战机、洞察局势的重要性;更留给我们的启示:在面对强大对手时,必须团结一心、沉着应对。
盛达优配app-上海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行业四大巨头-股民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